股票t+0平台 日本去汉字80年,却最终失败!日本文化:脱不了亚,入不了欧

发布日期:2025-04-11 21:58    点击次数:91

股票t+0平台 日本去汉字80年,却最终失败!日本文化:脱不了亚,入不了欧

股票t+0平台

萌、宅男、达人、二次元……

这些中国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汉语词汇,却都不是中国原创的,而来自于我们的近邻日本。

从清末以来,便有大量的日本汉字,“出口”到我国,包括我们所学的语文、数学、地理、化学等在内。众多注入中国历史血液中的词汇,其实都源自日本。

在儒家文化圈,日本也是海外“硕果仅存”的保持使用汉字的国家。越南、朝鲜、韩国都放弃了汉字,甚至于我国在五四期间,也一度有人提出“将汉语拉丁化”的动议。当然,这一提议无疾而终。

不过极为有趣的是:日本人却对这一提议极为支持!甚至,日本人还为“汉语拉丁化”在中国报纸上打广告。原因何在?

因为在日本人看来,一旦中国对汉语拉丁化,那么日本将成为唯一使用汉字的国家。汉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和字”。

这样的文化小心思也透露出两点:

其一,日本人爱汉字,因为爱而舍不得,近代的日本文豪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都写得一手好书法;

其二,日本人离不开汉字,因为日本文字系统的基石是汉字;历史上,日本不是没有尝试过去汉字化,但造成的文化断裂,甚至让日本人陷入文化认同的茫然。

想脱亚入欧,却放不下汉字,这听起来荒诞,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日本汉字,从日本汉字近代的历史,来一窥东西文化的交锋。

80年代,汉字一度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要不要恢复繁体字”,在当时成了热点,争论程度之激烈,在文化史上都是罕见,而其影响也一直延绵至今。为何国人那么在乎汉字?

因为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甚至可以说,国人的文化认同基础,便是汉字。哪怕我们说着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却可以通过纸上的汉字,找到共同的民族记忆。

对我们如此,对日本人,也是如此。

汉字对日本来说,也是文化认同的基石,当然,这里所说的汉字,是日本人进行改造后的汉字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等。

汉字被作为中华文化的惠赐进入日本,已经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

日本在汉字未传入之前本无文字,这是学界公认的。约在公元3世纪末叶,即284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此后中国古籍十之七八都传入日本。自汉字输入日本后,至8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和草书偏旁,创造片假名与平假名,以为标注汉字及日本语音之用。

假名即假的文字,同朝鲜世宗大王创造谚文类似,简单说,就是表音的“拼音”。假名主要为女人所用,因而,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在男权思想之下,也显出了文字的尊卑。

尽管公元9世纪初叶以后,日本人开始用假名进行写作,但直至明治初年,假名始终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在整个日本的文字系统中,汉字始终是站在“绝对C位”的。

在日本上千年的文化演进史中,汉字是如影随形的,也自然伴随着日本文化的演变,注入日本文化的灵魂。

但到了近现代,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勃兴,日本汉字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19世纪末,日本兴起了甚嚣尘上的汉字废除论。许多西化的日本人认为:汉字阻碍了日本的现代化;这一观点,后来被留日的中国学生继承过去,甚至在五四时期甚为流行。

二战之前,日本社会对汉字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日本文化界的名流也公开宣传:斩断汉字,等于消亡文化。不过这一理性认知,在其后发生了畸形变异。

伴随着军国主义的迅速兴起、侵华战争的爆发,一部分保守派将汉字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和所谓的大和精神相联系,反而使汉字成了日本的民族象征,甚至军国主义者有“灭亡中国、霸占汉字”的企图。

战争结束后,由于对战败的反思,使存废之争再起,最后是限制汉字派占了上风。此后,日本开始减少汉字书面语,由此进入以汉字定量为特色的假名汉字混同期。

注意,这里有一个“定量特色”的说法,说白了,就是使用汉字的多寡。使用汉字多,在日本社会,往往代表着这个人文化修养好。汉字虽然被弱化了,但在文化领域,仍是主角。

可以粗略地看到,从日本现代化开始的明治维新时期,到1946年《当用汉字表》的公布与实施,日本用了80年,才算给关于汉字的存废之争下了定论。

什么定论呢?

日本人争了80年,最后发现:汉字放不下,也离不了。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汉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性、作为文学艺术表现媒介的艺术性,这些都不必多言。我们是使用汉字的,对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有着来自血液的深刻认知。

对日本人来说,除了艺术性、实用性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深层原因:

阶级性。

同汉字在本土的存在方式一样,作为交际工具的汉字,同时兼具标识社会地位的价值。我在前面提到,在日本上千年的古代史中,汉字都是贵族文字、假名是平民文字。汉字的这种阶级标志属性,在日本尤其明显,它的精英性质在明治维新反思传统时首当其冲,这才引来西化人士的口诛笔伐。

不过,支持明治维新的,又几乎全都是汉学出身。即使是伊藤博文,在办理洋务时也是以汉学为根。这其实一目了然地揭示出了汉字的阶级性。

正如明治初年的大臣大久保利通,在前岛密提出改用假名时所批评的:这些人掌握汉字知识,朝廷上下以至士农工商都要听命于他们,若废除汉字,无异于打倒贵族。

汉字是属于贵族的、属于精英的,文化界和政府的主流仍是精英,他们在文化潜意识里,仍然维护本阶级的文字:汉字。即使脱亚入欧的首倡者福泽谕吉,也认为需要3000个汉字以应付日常之需。

理性地看,实用性、艺术性、阶级性,留住了汉字;

但感性地看,如果没有汉字,当日本人追问自己的历史时股票t+0平台,又能有什么回答呢?